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一、校内外专家评价、 校内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文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徐兴无教授评价:“高小方教授是我系荣获南京大学名师称号的优秀教师。长期从事专业必修课、主干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专业研究、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外科研辅导等方面取得了扎实、卓越的成就。高小方教授为人师表、师德高尚,深受我系师生的好评与敬仰。”(2003年9月2日)
  文学院赵宪章教授评价:“高小方教授的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完全是学生的自愿选择,在我看来,正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的成功实践。”(2000年10月11日)
  文学院汪维辉教授评价:“高小方教授举办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他那超人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赢得了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的信任和敬佩。暑期班期期爆满,我想除了高老师敬业精神的感召力之外,主要原因恐怕是同学们通过这短短二十几天的挥汗劳作学到了课堂上不易学到的东西,尝到了创造的乐趣,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而这一点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2002年4月27日)
  教育部对南京大学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进行实地验收评估的专家组(北京大学中文系费振刚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等)听课后评价:“注重学生早期科学研究的训练,高度重视原典课程的讲授,推行‘读写议’的教学方法,制定了合理的文科强化班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11月17日至19日)
  教学督导组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优”,给予高度评价:“高小方教授领衔的古代汉语课程备课细致全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教材及参考书注重培养能力,内容精选优化,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特色鲜明,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和方法论的内容,加强了教学要点的可操作性,突出了重点、难点、疑点,重在演示如何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抽绎出条理,很好地做到了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有兴趣、受启迪、用得上。教学的信息量大,能充分展示学术前沿,如语法部分结合近几年的科研进展,重点讲解了词类活用、句子成分的次序、非支式动宾结构、判断句的发展、虚词的解释方法。实践教学方面依托于文科资料的优势,鼓励同学选做教师的拟题,更鼓励同学做自选题,极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合理。采用了移情教育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传授声情并茂,身教一丝不苟。独创四环教学法,即改进课堂教学——强化课外辅导——指导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以课堂教学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教材辅助教学运用熟练,网络课程建设投入大、效果好,尽可能多地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课堂效果优异,课堂气氛和谐。教师认真、恳切,语言简洁严密,教风严谨;学生专注、活跃,师生互动好。”(2008年3月27日)
  高小方由于连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壹类优秀课程”,获得省级一等奖(第一名);2001年,《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刍议》论文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名);2004年,负责的“古代汉语”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 2007年,负责的“古代汉语”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新时期以来,高小方坚持深化“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读、写、议”活动二十年,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取得书面成果已近五百万字,有数十人次的论文获得“黄侃奖”一等奖、“沈祖棻奖”,对文学院学生的优良学风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新编《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研究导引》教材的逐渐推开,随着暑期“课题研究”新型课的日趋成熟,南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法的影响已远达省外。为南京大学文科基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高小方2003年6月获得“南京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最能说明校外专家对高小方评价的有三证:(1)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于1999年10月颁发的“陈香梅教育基金首届优秀教师奖”;(2)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于2003年12月颁发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3)江苏省委编印的《教坛上的耕耘者》作了专题介绍。

二、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高小方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学生评教中历年均获得优秀,故从2003年起被南京大学列为“免评”优秀课程。
  高小方于2003年、2005年两次被南京大学学生教育教学评议委员会评为“我们最喜爱的老师”。
  南京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都轶伦同学评教:“由高老师负责指导的暑期课题研究班,我已参加了两届,获益颇多。做为本科生,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虽已有所积累,但于学问研究之道,实相去甚远,高老师的课题研究班则起到了使学生略窥学问门径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高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耐心地指导学生从论文选题到修改一步步完成研究工作,更以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平易谦和的风格,感染了所有参加论文班的学生,使我们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乐趣。同时,在院系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利用中文系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料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每期暑期课题研究班都产生出一批虽尚稚嫩但已很有质量的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交给了学生研究的方法。就我自身而言,两次参加暑期课题研究班,对我在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和能力增长方面,其助益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暑期班中所写的论文亦曾获中文系论文报告会一等奖。我要衷心地感谢高老师和所有为暑期班的开办付出辛劳的老师们,也希望暑期班能继续开办下去,为学术事业的薪火相传,为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推动作用。”(2007年9月15日)
  南京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于淼同学评教:“连续两年在暑期课程班的学习,无论是在论文写作方面还是做人处事方面,都让我受益良多。从不知道该怎么写论文、以随笔的方式写作论文,到掌握论文写作的系统方法、运用科学的语言合理组织文字和材料,暑期课程带着我在学术的道路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高老师在每年暑期,牺牲自己的科研和休息时间,悉心指导学生们的论文写作。负责、认真、无私奉献,这些我从高老师身上看到的精神力量也深深影响了我。暑期课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在于看了多少本书,在多短的时间内写成了一篇较好的论文,而在于一种态度的转变。从此论文写作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宁静的冥想和与智者的交谈中,享受着读书带来的愉悦,乃能收获一篇论文。”(2007年9月15日)
  历届毕业生回忆本科阶段最受益的课程时都首推“古代汉语”。

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高小方教学录像资料70分钟,认真、恳切,教风严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好。
  汪维辉、陈文杰教学录像资料各50分钟,也都能反映教师风范和授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