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生源为参加全国高考,达到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质量较高。
本课程为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入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贯穿了数字逻辑、处理器、机器级程序设计和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较好的解决了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系统软件与程序设计相结合的问题,既注重学生对计算概念的宏观理解,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C语言程序设计,总计64学时。其中,计算机的组织结构部分包括9个组成单元,40学时
  1、比特和数据类型,4学时;
  2、组合逻辑电路,4学时;
  3、冯?诺依曼模型和LC计算机的体系结构,4学时
  4、LC的指令集结构,8学时;
  5、机器语言程序设计,4学时;
  6、汇编语言,4学时;
  7、I/O处理,4学时;
  8、子程序,4学时;
  9、栈,4学时。

  C语言程序设计部分包括6个单元,24学时
  1、变量和运算符,4学时;
  2、控制结构,4学时;
  3、函数,4学时;
  4、递归,4学时;
  5、数组和指针,4学时;
  6、结构体,4学时。

  在第二部分,每一单元都涉及到如何将C语言翻译为目标机器LC上的汇编语言,即在前一部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函数调用、返回,活动记录,栈等概念,使学生对高级语言的理解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上。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如何为初学者建立一个对计算的系统级认识,同时掌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并且在解决问题时具备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思想;难点在于课程内容涉及到从计算机组织结构、机器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编译技术、数据结构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如何在一门入门课程中涵盖这些内容,又避免大而全的教学方式。
  经过6年的探索和努力,采取加强实践环节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专门有教师负责上机实验部分的教学,包括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创建,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机实习的检查与辅导等。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为了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理解计算概念,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为此,安排专门教师负责上机实验部分的教学,包括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创建,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机实习的检查与辅导等。
  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对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有了深入的认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了系统级认识,在实践环节中强化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