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本教学队伍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背多分”和“一言堂”现象,在教学理念和教材建设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和探索:
一、强化问题意识,侧重研究性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突破逻辑结构和单纯历史线索的束缚,聚焦于本学科的重要问题,发挥教师的学术个性和研究特长,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范例解读,个案分析
在教学中,力求把特定问题及其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学术论文挑选出来,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阅读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三、历史优先,多元对话
在文本分析和理论解读中,要把具体问题纳入一定的历史语境中来透视,尽可能充分地展示前人和他人的观点,少下判断,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客观介绍种种观点,从而建构一个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平台,激活学生多元透视的能力。
四、盘活资源,开拓视野
在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基础上,盘活校内外教学资源,在跨学科的对话与碰撞中,加强方法论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同时,通过延伸阅读、学术讲座、沙龙研讨和田野调查等课外活动,深化学生阅读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点面结合,立体教学
本课程致力于国际化视野下的立体化教学,编译、编著了系列高质量的教材、经典名著导读,基本上形成了以文学概论课为核心,以文艺学方法论、西方美学、古代文论、文化研究课为支撑,以“文艺学”、“美学讲堂”和“文化表征”网站为依托的课程群。
六、本教学队伍已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
1、教材 1)近5年出版教材7部《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赵宪章著,2002年)、《美学是什么》(周宪著,2002年)、《20世纪西方美学》(周宪著,2004年)、《文艺学方法通论》(赵宪章著,2006年)、《文艺学论纲(修订本)》(胡有清著,2006年)、《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著,2006年)、《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赵宪章主编,2008年)。 2)主编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系列“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8部(周宪主编,2006年),参编教材《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汪正龙协编,2004年)。 3)翻译国外教材《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2003年)、《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译,2007年),编译“新世纪美学译丛”5本(周宪主编,2002-2007年)。 2、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 1)《文科理论教学论》,胡有清主持,第三届全国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2)“中文本科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 ,周宪主持,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 3)《开发民族审美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地区中文学科教学改革》,王杰主持,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4)汪正龙参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奖(2006年)。 5)王杰《美学》教材荣誉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