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进
《数字地球导论》


个人简历
徐士进:男,1952年4月生,1986年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导。主要科研方向为地球化学动力学、地质过程的示踪与模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攻关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译)作2本,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主讲”地球科学概论”、”地球化学动力学”、 ” 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课程及远程网络教学研究。现任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主任;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副主任;江苏省地质协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地球科学》面向21世纪课程多媒体电子教材,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多媒体电子教材。获得过1999年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特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国家首届电子出版物十佳大奖及江苏省教育厅教学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主持21世纪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多媒体系列教材8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水与人》多媒体光盘获2000年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二等奖和最佳编辑奖。成功开发了远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并在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使用。先后主持了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地球科学》、教育部高教研究会重点研究项目《网络课程教学组织和技术保障系统研究》、江苏省首批网络课程《地球科学》

主要教学情况
1、地球科学概论(浦口) 地学院本科生
2、地球化学动力学(鼓楼)地科系研究生
3、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鼓楼)地科系研究生
研究方向
地球化学动力学、 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含数学地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
主要科研成果
1.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王汝成、周新民,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和课程创新建设(教材)。
2.徐士进、赵连泽、陆现彩、王汝成等,2000,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高教出版社出版
3.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陈云棠、邵进,200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球科学》课程创新建设和多媒体电子教材。
4.锡与稀有金属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2002年
5.国家理科培养基地建设先进个人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2
代表性文章、论著
正式发表的与扬子板块西缘成岩成矿过程、变质作用和造山带形成和演化有关的文章:
[1]钟宏,徐士进,王汝成,1993,建立P-T-t轨迹的矿物学方法,国外前寒武纪地质,第4期,15-24。
[2]徐士进,王汝成,钟宏,1994,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格宗,东谷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中国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兰州大学出版社,106-107。
[3]王汝成,沈渭洲,徐士进,陆建军,陈小明,1995,四川石棉大水沟碲矿床的同位素地质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卷,第4期,617-624。
[4]Complex exsolution in Te minerals from the Dashuigou Te deposi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6, Vol.41, No.14.。
[5]王汝成,陈小明,徐士进,1996,大水沟碲矿床中碲矿物的复杂出溶现象,科学通报,1996,第41卷,第10期,920-922。
[6]Discovery of chalcopyrite daughter mineral in polyphase fluid inclusions from Yanyu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Sichuan Provin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6, Vol.41, No.15
[7]陈培荣,陈小明,倪培,王汝成,沈渭洲,徐士进,1996,盐源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中黄铜矿子矿物的发现,科学通报,第41卷,第7期,633-635。
[8]钟宏,徐士进,倪培,1996,丹巴地区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扬子地台西南缘陆内造山带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51-56。
[9]沈渭洲,徐士进,王汝成等,1996,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扬子地台西南缘陆内造山带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14-221。
[10]徐士进,陈培荣,沈渭洲,王汝成,陈小明,1996,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多相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产论文集,扬子地台西南缘陆内造山带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22-227。